一、汽車電磁兼容問題的興起
在汽車技術不斷革新的今天,人們對汽車的性能要求愈發多元,涵蓋安全、環保、節能與舒適性等多個維度。為滿足這些需求,電子技術深度融入汽車領域,各類電子、電器設備在汽車上廣泛應用。從關乎安全的制動防抱死系統、電子穩定程序,到提升駕駛體驗的衛星定位導航系統、車載移動數字電視,電子設備的加入顯著優化了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舒適性與安全性,同時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然而,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電磁兼容問題。汽車對外界的電磁干擾逐漸增大,且車載電子、電器設備常因電磁兼容性問題出現故障。它們產生的電磁騷擾水平可能超標,在受到外界電磁干擾時,無法正常工作,甚至會損壞。過去,人們對汽車噪聲、振動和排放問題研究較多且成果顯著,但隨著汽車電磁環境日益復雜,電磁兼容問題逐漸凸顯,在國際上已被列為繼排放、噪聲之后的汽車第三大“污染”問題。
二、電磁兼容問題的典型表現
電子、電器設備在運行時會向周圍傳遞電磁信號,干擾其他設備,自身也可能受周圍電磁環境干擾。電磁干擾具有隱蔽性,干擾出現和消失都較為突然,只要存在干擾,設備就可能出現故障,干擾消失后故障也隨之消失。
電磁干擾的影響程度不一。輕微干擾如車載DVD死機、路邊電視機受汽車干擾圖像抖動;嚴重干擾則可能危及行車安全,像汽車安全氣囊、制動防抱死系統受電磁干擾誤觸發或失效,可能引發嚴重交通事故。實際案例中,轎車刮水器干擾ABS導致追尾,客車刮水器干擾電控氣動門自動打開,柴油載貨車受雷達站電磁干擾自動熄火,混合動力客車電磁干擾使ABS性能測試儀器輪速曲線異常等,都表明汽車電氣系統中的多種部件和現象會產生電磁干擾,影響車內設備正常工作。
三、影響電磁兼容性能的因素
(一)電磁干擾源
1. 車內電磁干擾源:車內諸多電器部件或系統都是電磁干擾源。發動機點火系統工作時,初級和次級電路會產生高電壓,形成強烈電磁干擾,通過高壓線和導線向外輻射和傳導干擾信號;交流發電機運轉時,炭刷與滑環接觸產生電火花,電壓調節器工作也會產生瞬變脈沖電壓,還可能出現瞬變過電壓沖擊其他電子器件;各類電動機運轉產生電火花,工作切換或開關時產生瞬變電壓,干擾車載電子、電器控制模塊;汽車電源系統存在過電壓,可能損壞車載設備,混合動力或純電動汽車的逆變器還會發射含大量諧波的交流電;車輛行駛過程中產生的靜電,通過放電電流和火花形成傳導和輻射干擾,影響電子控制單元。
2. 車外電磁干擾源:汽車所處環境復雜,車外電磁干擾源分為人為干擾源和自然干擾源。人為干擾源包括其他車輛點火系統、電動車電源系統、高壓電力系統、雷達、無線電發射機、移動通訊設備發射的電磁波以及高壓輸電線電暈放電產生的電磁輻射干擾等;自然干擾源中,雷電是典型代表,其強大電流和寬頻譜干擾信號可能對車輛造成極大損害,不過多數自然干擾對汽車影響可忽略不計。
(二)電磁干擾傳播途徑
1. 傳導干擾:電磁干擾通過導線傳輸,經設備的信號線、控制線、電源線侵入電子、電器內部。汽車內的傳導干擾多由車載電子電器部件產生,如電動機、繼電器等感性負載的瞬態脈沖電壓,可能使額定工作電壓較低的電子、電器件工作異常或損壞。
2. 輻射干擾:電磁干擾源的電磁能量以場的形式向四周空間傳播。汽車電磁場強包含車載設備和外界的輻射場強,其傳輸路徑復雜,可直接輻射到電子、電器上,也能先輻射到線束再以傳導干擾方式進入。
(三)電磁敏感設備
在汽車電控系統中,基于數字電路的控制系統逐漸普及,但半導體邏輯器件對電磁干擾敏感,且汽車線束與某些高場強頻段波長相近,使大量車載電子、電器零部件成為電磁敏感設備。例如氧傳感器、發動機ECU等,易受隨機瞬態脈沖干擾,導致控制功能失效。車載電器的電氣特性也會惡化電磁環境,因此不同車載零部件對電磁抗擾度性能等級要求不同,汽車廠商會根據功能重要程度設定標準。
四、電磁兼容性能的評價
(一)國內現狀
我國汽車工業在電磁兼容問題研究方面起步較晚,認識不夠深入。雖已頒布部分相關標準,如GB14023等6個標準,多等同采用國際標準,但與國際先進標準仍存在差距。在汽車公告、3C等法規檢測中,僅對部分標準提出要求。從汽車產業發展來看,國內電磁兼容標準化工作有待加強,需更多借鑒國外先進標準。
(二)國外現狀
汽車發達國家和地區對電磁兼容問題研究較早,成果豐碩,擁有完善的標準法規體系。國際上有ISO系列、CISPR系列標準;地區標準如歐洲的72/245/EEC指令和ECE R10法規;美國汽車工程學會SAE系列標準等國家標準;還有各大汽車廠商制定的企業標準,如福特、大眾、現代等企業的標準。這些標準詳細規定了電磁兼容各項測試方法及限值,有效保障了汽車性能。
五、應對策略與展望
汽車電磁兼容性能對整車綜合性能至關重要,甚至可能制約汽車技術發展。汽車廠家應建立完善的車載電子、電器零部件管理流程,根據整車EMC指標,分解制定零部件EMC指標,加強試驗檢測和仿真分析,確保整車電磁兼容性能,從而保障汽車的安全性、環保性、節能性和舒適性,推動汽車行業健康發展。